纪念和阿末

杀了我

台上的你我《罗生门》读书笔记

戏剧,原来起源于西方。是贵族阶层寄寓幻想的途径。所以人物往往失真。  

但完美发展的根本,却是孩子们的游戏被大人们借鉴,最后还变成了正规的艺术。后来,戏剧艺术走向人民,人物情节也趋于现实化、立体化。   

到如今,真正优秀的戏剧,往往问人恍尔怀经台上演出的,哀竟是我还是角色?那演绎着的悲欢离合,为什么有身临其境的熟悉?但万事并非绝对,文字艺术相道之下,总有些小说;带有戏剧性的冲突滑稽,狠狠地撞向读者的心,比如《罗生门》

  其实看的并不是《罗生门》一篇,而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集。  

以《罗生门》为例,芥川的故事往往发生在乱世,故事情节简单,只是落魄的门将在战场上违背先前坚持的信条,开始行恶的故事。但真正施以浓星的是人物的心理历程-----看见行恶的老妇,先是恐惧。以为是什么未知的怪物;意识到这老妇的恶行,又有一股怒意直冲脑门,正义感一瞬间占据内心;而受那一句“这都是为了活着"的触动,意在那感性的良善的心里生出同情,类比自身经历,却又决定做出违背先前原则的事。 

其实这个过程就几分钟的对话(现实中)。看书也用不了十分钟,可是如此复杂曲折的心路,当不正如平日我们,短短几句,或虚以委蛇,或笑里藏刀,或赤诚坦然。总是心思各异千回百转,仿佛胸膛中自有春秋。    扪心自问,这些人物的心理,我们真的没有经历过吗?又如另一篇讲勇敢的父亲养出了骁勇美的女儿,女儿遇到另一优秀不输父亲的年轻男子,一见便心遂私定终身。嫉妒的父亲企图加害男子,留住女儿却最终失败。很经典的情节。希腊神话中美狄亚帮伊阿米偷取全羊毛的故事就是其一。  

我们遇到相似的东西喜欢对比,若时间相差大,还喜欢类比。  

小女儿为了情郎屡次争吵作乱,恰如当年美狄亚为了英俊孔武的伊阿宋毒死自己的亲弟弟。最后,这两对情侣都是乘船离开。美狄亚是受着诅咒离开的,最后与伊阿宋的尸体共焚。这个女孩儿最后一回眸,却是父亲坦然的祝福。这,可以理解成求赎和新生吗?   但最亮眼的不是爱情而是父亲的嫉妒。当自己的朋友有了新的朋友,我会嫉妒(当然现在不会了),会挑刺会企图“留住"好友。挣扎与嫉妒之间,纠结和冲动之间,复杂的心情好像砸翻的色盘说不清。看着父亲的恶毒,我仿佛看见曾经的自己.在台上衣袂飘摇唱念做打,熟悉得生动着,令人毛骨悚然。

  此种不一而是。一个个木偶在台上饰演你我,还是你我粉墨登场?   芥川正是以细赋真实到惊怖的心理描写见长,像顽劣又敏税的孩子,总能准确地剖开人心,端盘上菜,又如慈悲的天神,俯视着他创造出的孩子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。  

是吗?看台上的你我,能映出身边的你我,触到了鲜红的伤口,下次,还会摸刀吗?


评论

热度(15)
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